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进了市场营销学科,在各类大中专院校中都开设了市场营销的课程。市场营销课程的普遍开设,对增强学生市场意识,了解和掌握市场运作规律,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市场营销课程,尤其在对以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中职学校而言,普遍存在著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当课程改革在全面铺开后,不少先行者对市场营销课程的改革提出很多建议并进行有益的尝试。比如说有人对市场营销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技能部分的比例,削减理论部分的比重;也有人提出市场营销要结合其他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凸显市场营销的工具性和实践性。还有人从课程的教学方法角度提出教学要结合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际操作,改革考核方法等使市场营销的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并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先行者们的探索为后来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上述改革方案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著诸多问题。具体来说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营销本身是实践类课程,但是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纯理论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最多是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而所谓的实际操作也仅仅局限在一周左右。学生无法通过“做——学——做”的模式获得营销理念、知识和相关技能。学生毕业后仍然要接受再培训才能上岗,这就证明了当前市场营销教学的缺陷和部分教育资源投入的浪费。事实上学生自己也感觉到在校期间没学到东西。
(二)教师上课流于空谈,采用纸上谈兵式教学,很多教师没有实际营销经验,教师自身无营销经验“传授”营销从何谈起?如果说是在传授“间接经验”,那么他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学生上课缺乏主动性。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即使是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也是老师准备好的案例,老师设计好的情景,学生很难迅速的投入其中,再加上老师驾驭课堂能力的强弱不同,学生自控力的大小不同,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打很大的折扣。
(四)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不科学。脱离实践的考评往往会采用试卷,有的也会结合比重很小的实践环节表现来打分,但问题是学生在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接受考核,其结果显然并不能客观的反映出学生本来应该表现出来的对营销的领悟和应用能力。
上述问题是目前中职类学校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彻底实行实践化教学,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而利用小型校办公司实现“工序化教学”则可以扭转目前市场营销教学的窘困局面,实现市场营销教学的突破。
“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是市场营销课程传统主流的教学方法,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证明,纸上谈兵式的教学不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众所周知“知”源于“行”,市场营销的教学必须创设“行”的环境,学生必须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就像车工、钳工如果整天在图纸上模拟,永远也不可能学会。所以市场营销应该采用“工序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操练中习得营销技能,形成营销观念。但如何实现“工序化教学”呢?我认为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校办公司来实现。
比如选择某新产品做区域销售总代理,由营销老师担纲管理和销售,带领学生实践。下设物流部、营销推广部、财务部等。学生在每个部门按照“培训”——“上岗”——“评价”三个流程分小组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参与市场运作和产品销售过程当中,学生根据岗位的任务,学习相关的知识,完成相应的任务。对于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小组共同探究,教师指导的方式来解决。整个过程推行企业化管理,实行小额薪资奖扣制度,评价和业绩以及考勤挂钩。各部门学生定期进行轮岗,以学习企业工作和营销环节的整个流程,学期结束进行理论考试和企业评定的方式综合进行。
实行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
(一)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学习如何工作,在营销活动中学习如何开展营销,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走上工作岗位后立即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好手。
(二)学生能提高学习兴趣,解决课堂教学顽疾。中职学生的课堂纪律维持一直是令人头痛的问题,但究其根源,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和教师没有抓住那些所谓“顽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奋点。往往习惯于在学生身上找原因,实际上陈旧的课程教学方式才是课堂难于驾驭的真正病因。而实际的工作任务,具体的工作目标,企业化的考勤和管理,则会激发起这些学生的热情,他们会有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在老师的指导和制度的规范下渐渐成长为合乎社会要求的合格劳动者。
(三)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磨砺意志,改变观念,真正感觉到学有所获。实际的营销工作为让学生经历到工作的苦与甜,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加深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加深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把营销学透学活。学生自己也会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探究,主动学习,感觉到学有所获。
(四)学校是社会的前站,教师是技能的典范。“双师型”教师不是“考”出来的,是“练”出来的。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即摆脱了过去上课效率低,难度大的困扰,自己本人也深化了对市场营销的认识,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做出业绩,树立威信,成为学生敬佩和效仿的对象。在实际工作的锻炼中教师成长为真正“双师型”教师。
(五)校办公司就是课堂,可采用学徒制。即老师或者优秀学生、老生带新手,边培训,边提高,边评价,边总结,一边出效益,一边出人才。
“营销实践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上课时间安排。由于参与校办公司的实践需要整段时间,所以市场营销的课程时间安排会与其他课程时间安排相冲突。可以利用每个星期的两个半天和周六的一整天开展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理论培训可以安排在晚上。
(二)教师安排。一开始由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开拓市场,初步稳定局面后,可以采用少部分固定,多数轮训的形式参与到校办公司中来。
(三)学生组织。实践性教学实施后,学生需要实际踏入社会开展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管理风险。但是并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就裹足不前,需要在实行过程中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关于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上述建议,个人认为是在我国国情下,对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的最佳运用。因为德国“双元制”是企业办学校,而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可以尝试学校办企业的方式来解决“职业”和“教育”的矛盾问题。通过校办公司的运作,学生、教师都能从中受益,使得市场营销的教学工作收到实效。当然在改革实施过程当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经验,使市场营销的课程教学工作不断趋于完善、走向成熟。
参考书目:
《论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
《基于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农业科技与信息》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关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李小涛
二O一七年三月五日





